5月15日,由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下面簡稱中評協)主辦,北京工商大學、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承辦的“后疫情時代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行業信息化和大數據”主題直播論壇成功舉辦。這是中國資產評估行業舉辦的第一場直播論壇,論壇的收看人數達到83萬余人。 中評協會長耿虹等6位嘉賓線上出席并發表講話,中評協秘書長張更華、副秘書長楊松堂出席論壇。論壇由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徐丹丹主持。
耿虹發表了題為“借‘信息化’東風,資產評估行業再起航”的主題演講。耿虹指出,這次新冠疫情百年未遇。疫情給資產評估行業也帶來巨大影響。中評協在疫情期間開展了一項調查,發現行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強烈。經統計,2131家受調查的大中小資產評估機構,希望中評協和地方協會針對疫情采取的措施中,“推進行業及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占65.6%;在疫情結束后資產評估機構的改進措施中,“加大信息化建設”的達82.21%,占比最大。
耿虹表示,中評協一直非常重視行業信息化建設工作。2018年制定了行業信息化五年規劃,將一線評估人員最為關切的共建行業執業數據、評估作業智能化等內容納入到規劃當中。2019年重點推進了專業數據服務體系和評估智能化建設。同時,確定山東、遼寧、廣西三家地方協會作為試點,與專業信息機構合作,組織研發中小機構智能化軟件。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快新興業務研發和大數據的運用,已成為行業的共識。
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樹奎發表了“摩估云成為推動評估行業轉型升級新動力”的主題演講。他認為,資產評估行業是為企業戰略發展、社會經濟運行提供價值信息、制度和標準的現代高端服務業,是搭建企業和社會創業置業運營環境參數,也是政府把握市場、實現“放管服“的科學抓手。數字革命的轉型升級,在防控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更加鞭策信息化大數據與資產評估專業深度融合與運用,呼喚著財經4.0時代的到來。后疫情時代的資產評估行業需要以財經4.0的建設和推廣為長期戰略,需要以服務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為第一要務。在后疫情時代,資產評估行業應以科技為基,抗疫復產,專業盡責。
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劉登清在“加強軟件著作權保護,讓信息化成果落地生根”的主題演講中介紹說,目前推行的中企華評估作業系統優化了執業模式,改善了業務人員執業習慣,將業務人員從重復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放在管理層訪談、每個參數的專業分析、判斷和確定,以及估值結果的合理性上,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的評估服務。它是監控執業質量的利器和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下一步,中企華的信息化建設將注重頂層設計和項目實際應用,加強各系統的整合、迭代升級,逐步實現以信息化設施為基礎,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以技術支持和安全管理為保障的“智慧評估”。
北京天健興業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民提出了一個問題:評估行業的下半場,我們是否還能如此淡定?他說,如果繼續以傳統手段來執業,那么無論評估師如何努力,內控制度多么完善,面對紛繁復雜的企業情況、浩瀚如海的數據信息,我們依然無法避免各種人為差錯。一旦出現差錯,就有可能會使評估機構和評估師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為此,在資產評估行業蓬勃發展30年之后,我們也迎來了評估行業的“修昔底德陷阱”。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唯一的辦法就是依賴行業信息化和大數據。天健興業的信息化探索正在路上。毫無疑問,信息化建設是長期的、艱巨的、需要高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中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志明分享了資產評估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與經驗,他建議,首先,要抓緊制定資產評估的遠程作業技術規范。其次,被稱之為組織網絡的組織模式同樣可應用于資產評估行業。它依托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平臺,將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特長的機構與機構、機構與專業人員鏈接起來,實現高效能、低成本、實時的協同作業。再次,在智能協同的工作模式下,遠程辦公變為可能。最后,以數據庫、大數據為核心進行智能化軟件開發與使用,是提高資產評估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化建設需要國家與行業協會的政策支持,需要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共享等機制,需要對原有監管制度、執業準則進行升級,以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
上海東洲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副總裁孫業林在題為“向IT要管理、效率和效益”的主題發言中表示,大數據對評估行業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評估方法選擇的影響。未來企業價值的評估,可能是市場法和收益法大行其道,資產基礎法可能會被弱化。二是對評估行業的監管產生影響。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大量有效交易數據,都給監管提供了很好的抓手,現有的監管模式也可能會變革。為此,行業協會的指導和推動非常重要。要制定行業數據標準,強化基礎數據庫建設。規范行業的信息獲取及加工標準,挖掘行業需要的各種社會信息資源,整合分散在各評估機構的行業數據資源,統一信息獲取渠道,逐步建立全面的專業數據庫,為資產評估執業人員提供更方便、更可靠的評估參考依據。
(來源:中國資產評估協會)